



时光的印记里,藏着电子科技发展的密码;创新的序章中,记录着从无到有的跋涉。电科信物栏目用文字还原老故事,用镜头留存老物件,让见证电子科技进步的信物“发声”,让铭刻创新发展的历史“说话”。
邀你成为时光见证者,一起踏上这段有温度、有触感的寻物旅程。让我们跟随这些“时光见证者”,聆听电子科技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澎湃回响。
新中国第一块印制板的故事
这是1957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第七版的原版报纸;
这里是这张报纸上关于新中国第一块印制板的报道;
而这里,就是这新中国第一块印制板诞生的地方——中国电科10所。
“PCB”
印制板被称为“电子系统产品之母”,简称“PCB”,它可以把各种电子元器件连接在一起,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你现在可以拿起手边任何一个电子产品,它里面几乎都会用到这个元件。
新中国成立时,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逐步淘汰了电子元件手工接线的繁琐工艺,转而使用印制电路板,大大提高了产品性能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我国当时还并未掌握印制技术和印制设备,打开当时的国产收音机,你会发现里面还是密密麻麻的电线和小零件。如何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印制板成为新中国无线电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
1956年
1955 年底,刚来到10所的王铁中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PCB研发课题组,但当时所有课题组成员甚至连一块PCB实物都没见过,国内也没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和使用,但王铁中意志坚定,“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外国人可以做出来,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就这样,他们开始了这项既艰难又有意义的研发征程。
大家一方面找当时的苏联专家获得了一部分俄文资料,又用一年半的时间查找各种国外的相关资料,翻译并且吃透其中的内容。
终于,在1956年下半年,王铁中和他的课题组克服了科研经费紧张、科研条件差等困难,在10所“电路和结构研究室”的设计配合下,成功研制出我国最早的覆铜板样品,并以此为基板材料,用了三种不同的工艺方法,实验出三种不同的用于收音机的 PCB。至此,新中国第一块印制板诞生了!
走出国门!
后来经过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更新迭代,我国的印制板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性能也越来越好,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PCB的生产制造中心,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句坚定的承诺。
像王铁中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在中国电科还有很多,他们的动人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电科人,让我们坚守军工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